简单来说,国家形象涵盖国内表现与国外认同两个方面的内容,同时也是一个处于不断变化中的文化含义。

美国华裔文学作为美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美国的发生与发展已有百年,为美国文化注入了新鲜的血液的同时也将中国文化引入到了西方读者的视野中,丰富了人们对中国形象的认识途径。

作为中国文化与美国文化交互影响下的美国华裔文学,本身就是一个跨文化、跨语言、跨民族的文学文化现象,其中凸显的中国形象既不同于中国本土作家的视角,也不同于美国白人作家的讲述,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美国华裔文学中的中国形象是对中国的文学想象,并不是对中国社会的真实再现,简单来说是一个异国形象。

美国华裔作家从成长经历上可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出生在中国,后来移居到美国;另一种是父辈或祖辈在中国生活过,但自己本人自小在美国成长。

与美国社会主流观念中对中国形象的理解渠道不同,华裔美国作家可以通过父母的讲述来认识中国。

由于历史的原因,华裔美国作家在美国社会中找不到身份的认同感,但是由于长期生活在美国,所以他们对中国的历史与现状也不是十分了解,实际上,他们是一群在美国文化与中国文化交互影响下的边缘人,处在一种十分尴尬的夹缝中生存是困境之中。

中国在他们的脑海里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一个相对遥远的故国家园。

所以,在多重复杂因素的交错影响下,这些华裔美国作家在描写中国时,会在相对主流观念之下,加入更加丰富的中国形象内涵,也就有了由于认知情况的差异导致中国形象的不同叙说。

其次,美国华裔文学中的中国形象的塑造是有深刻的意义。

在美国华裔文学作品中,通过描写中国人正常生活中的人性化的一面,与美国主流文学中关于中国形象的误读进行抗衡,为树立正面的中国人与中国形象而努力。

美国华裔作家对中国形象的书写,企服快车面西方社会重新审视自身对中国形象的错误建构;

另企服快车面也表现了美国华裔作家的文化寻根意识与在美国社会中的矛盾存在。

但是,物极必反,由于过分塑造,导致在他们的作品中对于中国形象的塑造太过理想化,但是他们所获得的成绩不容小觑。

例如,华裔作家汤婷婷在《中国佬》中就还原了华人在美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小说通过再现化工在修建美国铁路时的历史,表现了中国人的英勇、坚强的刚硬品质。

再比如赵健秀在《唐老亚》中通过描写一个十二岁的少年唐老亚对自己华裔身份认同的故事,抨击了美国主流文化对中国形象的歪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