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客观评估自身条件,要量力而行:

目前大家都在讲“具有条件的企业”要积极“走出来”。

那么,什么是“具有条件的企业”呢?应该说对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地区是不同的。

但它应该包括必要条件与基本条件。

所谓必要条件就是比较优势,也就是企业的产品在国内同行业中具有优势,到美国同样会具有优势。

如原料、工艺、成本等有当地企业难以具备的条件。

国内企业中,每一行业的前10名条件会比较好,起码也要在省市内的前5名。

所谓基本条件就是资金与人才。

按国际投资专家研究,在发达国家的投资规模应为600万美元以上,在发展中国家的投资规模应为450万美元以上。

但中国目前在海外的近7000家企业中,百分之九十在100万美元以内。

投资规模不够,操作的空间与应变能力就很有限。

至于人才,主要是能在海外管理企业的人才,作投资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也起码有2位有经验的专业人士,但国内大多数企业很缺乏。

就是使用留学人才,他们的企业经验与国际市场的本领也要有几年的实践。

对美国市场的了介,中国大陆的企业与港商、台商相比差许多年。

但人才还是可以物色、招聘到的。

这主要靠企业家的现代经营理念。

2. 认真研究海外投资环境,不照搬国内经验:

中国企业从太平洋那边到大西洋这边来,企业适应经营环境的难度会远远大于从哈尔滨到广州,或者从西安到上海。

就是国内以经商著称的温州人也是经过近十年时间才在上海打开一批天地的。

而对海外投资环境的研究、了解与适应会远远难于国内,国外的政治、法律、文化、观念、语言都会对中国企业去作生意有影响。

所以,中国企业一定要研究海外与中国投资环境的差异,避免将在中国的成功经验照搬海外。

为了变被动的适应环境为主动去适应环境,投资前一定要认真学习美国投资指南,以及各州各市的投资指南。

还要学习美国商务指南。

这样就可少走弯路。

3. 确定投资项目,要作好国外市场调查:

在美国确定投资项目,一定要有所投资的行业,最新的市场调查报告。

美国资讯发达,各种服务健全,在美国作生意不能没有市场调查报告。

如房地产既有各州,各市的,也有商业楼宇与民用住宅十分详尽的历史资料可供分析。

海关有历年进出口货品、来源地、价格资料可查询。

各种药品的年销售量、药品专利的到期日期也不难清楚。

只有了介这些情况,投资才心中有数,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风险。

此外,了介一些在美国投贸成功与失败的案例,会对中国企业很有帮助。

过去三十年,日本、韩国、台湾企业都有在美国投贸的案例。

中国企业在美国投贸的历史也超过十年。

虽然,美国投贸环境已有很大变化,现在投资方也不同,但经济规则则大同小异。

以后,我们可以专门讨论中国企业应到美国那些地方投资,介绍美国十大工商城市的投资环境,以及中国什么产业适合到美国投资,什么产业不适合到美国投资。

但现在可以先表示,如中国的中草药、餐饮业、娱乐业并不太适合到美国来。

中国小商品的批发业在美国有较大商机,一些可利用中国生产的部件在美国组装的产业,如家电、家具、机械产品也较适合。

海尔就是这样作的。

因为确定投资项目不但要考虑对国内产业发展的重要性,还要考虑在海外的可操作性,在当地的受欢迎程度,以及全球竞争对手。

4. 依靠美国专业服务,在美国搞中美合资:

中国企业在美国投资,要想比较顺利,要想尽早见到效果,就要物色好美国当地的合作伙伴。

如同美国公司进入中国一开始也是从合作、合资搞起,等到条件成熟时才搞独资。

物色好美国当地的合作伙伴有两层意思:

一是要重视依靠国外的专业服务机构,如律师、会计师、顾问公司、以及行业协会。

不要什么都自己作,也不要只委托自己信任的亲戚、朋友。

因为专业性的工作必须让专业机构去作,美国的专业机构的水平也是世界公认的。

在选择这些服务机构时,也可以先对他们的能力与资信作调查。

二是在美国搞中美合资公司。

合资要考虑门当户对,优势互补。

最好物色对市场开拓方面有经验、有能力的企业。

5. 实施分步走与本土化战略:

中国企业到海外投资,需要在海外设机构。

为减少风险与投资,充分了解投资环境,在国外设分公司。

注册美国公司

人才也要本土化。

聘用本地人既有利于打开国外市场,也会受当地欢迎。

本土化是一个过程也是一个目标。

本土化的人才既包括当地美国人,也可包括在美留学人士以及当地华人华侨。

凡是在美国成功的外国投资企业,都是在本土化上作得比较好的。

最后说一下我们可能为大家提供的顾问帮助:

我们熟悉美国市场,与政商界高层有相当多的关系,因此:

1. 可以受委托提供美国不同行业与产品的市场研究报告。

为中国企业分析商机与风险。

2. 可以受委托介绍美国的客户渠道。

3. 可以帮助与联合国机构建立关系,依靠联合国资源扩展商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