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政策冲击有哪些影响?

1.价格飙升

数据暴击:Temu、Shein等平台4月25日起集体调价,亚马逊近千种商品平均涨价30%,部分商品价格翻倍。例如,一条中国制造的牛仔裤从25美元涨至55美元,涨幅达120%。

低收入群体哀嚎:依赖跨境电商的美国低收入家庭首当其冲,洛杉矶港执行董事吉恩?塞罗卡警告:

“未来两周进口量将下降三分之一,货架将面临‘断货潮’。”

2.物流瘫痪

海关系统崩溃:美国海关总署数据显示,新政实施首日,全国口岸积压包裹超2000万件。牛津经济研究院估算,若要实现全面清关,需新增数十亿美元预算扩建系统,但目前仅5%的包裹能通过人工查验。

港口“大萧条”:洛杉矶港45%的货物来自中国,5月已有17艘货船取消航次;纽约港负责人预计,6月货运量将同比下滑40%。

3.断臂求生

品牌撤离潮:英国美容品牌Space NK、加拿大内衣商Understance宣布停止向美国发货;中国某3C卖家坦言:

“一件售价50美元的无线耳机,税费高达60美元,利润被吞噬殆尽。”

市场萎缩:美国消费者研究所预测,该政策将导致企业和消费者年损失470亿美元,中小卖家占比超70%。

二、跨境卖家如何应对?

1、布局美国海外仓

目前美国很多头部卖家,直投美东/美西仓库(如ONT

8、CLT2),优先布局大件刚需品类(家具、家电);

中小卖家:联手第三方海外仓,采用"小批量多频次"补货策略。

2、产品结构升级——告别薄利多销

高附加值品类(智能家居、户外装备)受关税冲击较小,利润率仍可保持15%-20%;比如深圳某无人机卖家将产品单价从500美元提至800美元,通过增加AI避障功能,销量反增25%。

3、合规化运营——绕过关税暗礁

注册美国公司,以"本土品牌"身份降低审查风险;采用"DDP模式"(关税预付),避免消费者因额外税费弃单;或者借道墨西哥、加拿大中转,利用美墨加协定降低税率。

关税重锤之下,有人看到绝境,有人看到洗牌。跨境生意的本质从未改变——用极致效率,赚认知差的钱。这场风暴过后,活下来的必是那些把海外仓当阵地、产品力当武器、合规化当铠甲的狠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