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信仰的缺失

信仰是人的精神世界最高的一种追求,但是现在的人类社会普遍存在信仰缺失现象,这可以说是人类的的一大悲哀,人类社会如果没有了信仰就会进入混乱的状态。

信仰的缺失在各个国家都存在,厄普代克用他敏锐地眼光看到了美国社会信仰缺失的严重性。

首先,美国是一个由移民构成的国家,社会组成复杂,宗教信仰多样化,这都可以导致文化上的冲突,特别是宗教信仰上的不同,但是即使有着宗教上的信仰,信仰并没有在人们的心中生根发芽。

在《恐怖分子》中,艾哈迈德的老师杰克.利维信仰犹太教,他善于开导别人,但是却发现自己迷失在现代的价值观与宗教信仰之间的冲突中,杰克每天过着碌碌无为的生活,不知道自己将何去何从,他每天在四点钟的时候就醒,没有办法再睡下去,在无聊中继续着自己的工作,被自己喜欢的女人抛弃,只能用无尽的性生活来证明自己的存在,可以说在精神上他早就失去了信仰,他早已经对上帝失去了尊重与信任,他自己像幽灵一样的活着。

艾哈迈德的母亲特蕾莎信仰天主教,她的情况与杰克相同,即使信仰着上帝,但是上帝在他们的生活中早已死去,对他们来说上帝对他们的行为并不产生任何约束。

这种现象不仅仅存在小部分人之中,在厄普代克的严重,美国社会上普遍存在这种情况,对信仰的重新敬畏是当代美国社会亟需解决的问题。

其次,厄普代克对艾哈迈德的内心世界进行了深入的探索,艾哈迈德可以说是这部小说中唯一一个有“正真信仰”的人物,他的内心深处一直寻找一块精神的栖息地,他想要远离自己身边这些丑陋的一切。

从艾哈迈德的身上我们感受到了道德感,他总是穿着他的白衬衫,说话的时候轻身细语,甚至连一只蟑螂都不舍得碾死,但就是这样一个内心纯净的少年却走上了恐怖分子的道路,这条道路并不是他最初的选择,这里面包含许多外在不可预知的因素,他并没有将这条道路进行到底,当看到两个黑人孩子的微笑时,艾哈迈德似乎真正找到了信仰。

对穆斯林的信仰,到底是不是出自艾哈迈德的本心,艾哈迈德的信仰是任何一种宗教吗?笔者认为这里存在着疑问。

不过从小说的结局来看,主人公确实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信仰,这种信仰究尽是什么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从中我们可以推断出,厄普代克对美国社会的信仰重建抱着积极的态度。

二、社会环境的冲突

上文提到美国社会是由移民组成,所以美国的社会文化背景复杂多样,这些移民的后裔虽然大多数接受着美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但是有些人仍然不能完全摒弃自己原有的文化,因而,这些人成为了美国社会中的“边缘人”,作者认为这种现象对美国社会存在着潜在的危险。

首先,厄普代克认为美国之所成为恐怖主义打击的对象就是因为社会内部存在着矛盾与冲突,在这种背景下,生活在社会上的“边缘人”就容易成为反社会主义甚至是恐怖主义。

小说《恐怖主义》的人物有的是阿拉伯后裔;有的是爱尔兰后裔;有的是黑人后裔,他们正是社会的边缘人,他们承受着种族歧视、多元文化冲突的压力,这种生存状态导致了他们对社会的憎恨与仇恨,在他们心中美国是一片滋生欲望、堕落的沃土,这里没有所谓的梦想与文明,这里发生的一切都是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艾哈迈德的父亲就是为了绿卡才与母亲结婚,在艾哈迈德3岁的时候离家出走了,其父亲就是一个多元文化冲突下的牺牲品,而艾哈迈德延续了其父亲的悲剧,在这种环境的冲突中一步一步被引诱为恐怖分子,开始为“真主”而战。

的确,在这种受到歧视不公平的社会中很容易滋生恐怖主义,所以,美国社会内部就需要正视这个问题,怎样做才能解决这些历史与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是美国社会必须思考的问题。

其次,美国学校的教育也存在着严重的问题,《恐怖分子》中的学校就是整个美国社会的翻版,在这所学校里,女生的肚脐上穿着花钉,身上纹着各式各样的纹身,男生一个个举止粗鲁,目中无人且自大无知,老师们一个个精神匮乏,缺乏信仰,他们并不追求学术上的成就,做事只是受到欲望的驱使,他们没有自己的精神世界,更别提怎样教育自己的学生,他们整天的只知道酗酒、通奸、放纵,对于艾哈迈德来说,这所学校就像是一座无形的监狱,在这座监狱中主人公看到了这个国家社会环境文化之间冲突,并在这种冲突中逐渐的迷失自己。

正是由于不完整的家庭。

虚伪的学校教育与混乱冲突的校园生活让主人公在迷失中走上了恐怖主义的道路。

作者将反思的目光延伸到学校,这与其笔下的主人公相符合,在实际生活中,像主人公这样年纪的青年应该好好接受教育,在校园中体验着属于自己的青春以及学习文化知识,但是现在这个社会并没有给让他们享受到他们应有的教育权利,而是让他们认识到了美国教育的缺失,在缺失冲突中这些青年走上了恐怖主义道路。

三、人性的善恶

人本来的属性是善还是恶,亦或善恶并行,这个问题一直争论不休且没有结果,其实人性的善恶就在我们的一念之间,但是人一念之间的善恶就决定了许多事情的走向。

厄普代克在《恐怖分子》中对这个问题也做出了深入的思考。

首先,《恐怖分子》这部小说以主人公艾哈迈德的视角展开,作者试图从这个“恐怖主义分子”身上来解释其所作所为,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我们知道主人公不是一个真真正正的恐怖分子,他的恐怖活动并不是出于政治目的,我们不能将艾哈迈德与那些嗜血如命的恐怖分子画上等号,其实艾哈迈德是这本小说中最具有道德感与人情味的,但是,在社会环境的作用下,加上人性的弱点以及邪恶的念头在心中占据了上风,此时人就无所谓善恶了,剩下的只是悲剧的开始,艾哈迈德就是这样的一个人物,但是在最后关头,艾哈迈德还是找回了自己,结束了即将发生在机身上的悲剧。

所以在艾哈迈德的更多的还是善良的光辉。

其次,小说中的另一个人物查理.谢哈卜,他是一个具有双重矛盾的人物,本身是正义的代表,但实际上却做着与正义背道而驰的勾当,查理为了达到自的目的,逐步地向主人公灌输恐怖主义的思想,最终使得主人公走上了恐怖主义的道路,相比主人公来将,查理身上更多的体现出了恶的迹象,但是作者并没有将二者进行善恶的区分,在作者眼里,他们都是人性的“异化”而已,社会文化冲突以及精神世界的缺失导致了人们的异化,进而导致了这一系列的恐怖活动。

人性的“异化”在卡夫卡的笔下早已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但是,这并没使得人类回归自我,厄普代克主要想向我们阐释这种人性”异化“的原因以及”异化“后的影响,这种影响是我们难以预测以及估计的。

同时作者相信这种”异化“是可以回归正常的,从艾哈迈德最后做出的决定就可以看出,也就是说,作者在这个信仰缺失、环境文化冲突的背景下还是看到了人性的回归与升华。

综上所述,厄普代克在《恐怖分子》中深入的挖掘了艾哈迈德成为恐怖分子的原因,并将这些原因与美国的社会现实相联系,进而对美国社会有一个整体上的认识与反思,在其笔下,美国社会中确实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是滋生恐怖主义的重要原因,这些问题是美国必须重视且必须解决的,从小说的结尾,作者对人性的回归与复苏也充满了希望。

无论如何,厄普代克的确是美国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