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制造业回流,对于中国制造有多大的影响尚未揭晓,而近几年来,中国制造企业“出海”现象也十分普遍。但是,中国制造企业在“出海”时并不完全熟悉当地的市场规则,而且美国监管法规多而细,使得中国企业稍不留神就可能触犯“红线”。尽管如此还是有很多制造企业愿意投奔他乡。这究竟是为什么?

而对于中国制造企业来说,到美国去难道就是一条好的出路吗?从中国制造本身来说,发展自身、苦练内功、升级转型才是利国利民的正确选择,毕竟大多数制造企业还是会在中国本土发展。

中国制造的转型升级依赖什么?

学习日本的实务管理,学习精益制造才是唯一的出路。先强大了自己,然后去国外寻求更大的发展平台,应该是正确的路径。怎么学?东方出版社“双百工程”之一的精益制造系列图书应运而生,该系列图书已经对中国制造业产生了很大影响,如《5S推进法》、《现场改善》、《BOM物料管理》等,对制造业的管理者和一线员工帮助很大。我们希望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能够从这套书中找到中国制造的转型升级之路。

最近几年,帮助金龙铜管集团达成美国建厂交易的三叶集团(SoZo Group)总裁郑礼明(Raymond Cheng),开始接到越来越多中国企业的咨询,希望寻找到美国建厂的机会。

而由于收入下降、就业机会减少、资金紧张,美国也有越来越多的州政府,开始想尽办法吸引能够让他们增加收入和就业的外国公司进驻。

中国的企业如何更有效地投资美国?这其中不仅蕴藏着巨大机会,也同样蕴含着潜在的风险。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考虑赴美投资建厂?

未来三年将是中国企业投资美国的最佳时机。因为美国大选已经结束,接下来将是一段政治上的稳定期,中国企业到美投资的政治风险已经大大降低。注册美国公司

金融危机的影响尚在,所有资源价格也比较便宜,此时到美投资成本较低。目前,就业仍然是美国政府面临的一大难题,因此地方政府就会更多地从就业和税收角度考虑,支持中国企业到当地投资。

与此同时,现在中国的生产成本也不再是世界最低的,如果我们生产的质量也不行的话,我们就没法获得竞争优势,面对生产成本不断上升,就像许多其他西方国家一样,我们必须外部化我们的成本。

中国的一些企业家,已经认识到制造业正在从中国向美国和其他低成本国家转移,制造成本和运输成本的变化,以及对新技术的运用和消费者心理的转变,将使制造业重新考虑来美国建厂。

我们必须要理解我们的消费者,欧洲的消费者、美国的消费者究竟有什么样的期待,而为了实现这一点,可能需要去建立一个基地,让产品服务更靠近消费者。

不过,很多企业到美国建工厂,一些想法都是错的,比如只想建在现有客户的附近,但未来的客户在哪并没有考虑。所以要先想清楚企业到美国来建厂到底是为了什么,要考虑未来的5年、10年、15年、20年之后的情况。

对中国企业来说,如何选择在美国的投资地?

目前中国企业与美国的接触大多停留在东西海岸的几个大城市,其实美国南部商机更多更大。这里大部分州不受工会干扰,有的州还对优质外资提供创新减税政策,在传统投资优惠之上提供反倾销关税减除。

当然,这也与具体的行业和项目有关,美国的有些州,比如阿拉巴马州,就非常欢迎重工业,当地也已经吸引了不少汽车制造企业进驻,积累了不少重工业的运作经验,而有些州如北卡罗来纳州就不喜欢重工业,也就没有相关人才。

还有一点需要明确的是,尽管美国的平均人工成本比中国要高3~5倍,但对于制造业来说,很多行业的人工成本只占据总成本的7%~8%,而且在美国的生产效率会更高,产品贴上made in USA的标签,也可以卖出更高的售价。

除了选址,还有哪些因素需要重视?

在投资美国的决策过程中,我们总结过十多个视角。首先看哪些区域更支持制造业的发展,有没有这样的氛围。比如底特律有很多汽车企业,这里也有很多重要的制造企业,制造业的实力在这个地区非常的强大,而现在,我们还发现汽车企业正在逐渐往美国的东南部转移。

同时,还应该了解工会这一因素,在美国的东南部地区,很多地方都没有工会,这对于一些企业来说就比较好,因为他们觉得如果有工会可能会碰到很多的问题。

还有一个需要关注的数据,就是物流,包括原材料和产成品的运费,比如美国中部的印第安纳州,在地理位置上看,在整个美国不管什么样的货物进行运输,印第安纳都是中心,因此美国的很多集散中心都在印第安纳的南部。此外,还要注意一些基础设施的配备情况,比如高速公路、港口等。

此外,税收问题也很重要,需要充分地了解有些州和州之间、城市与城市之间不同的税收要求。

企业在美国投资还需要注意哪些风险?

就算前期调研、数据建模和谈判都完成了,也不能保证投资成功。工厂建设地的社区、环保审批、劳工水平和接受外国文化的意愿,以及地方和州政府对项目的关心程度都会影响投资最终是否取得胜利。因此,找到正确的州政府支持你的投资,也是中国公司进入美国时必须考虑的问题。

需要指出的是,有时候联邦政府的关系有可能比州政府更重要,因为如果企业要投资汽车、飞机、能源等战略性的产业,都需要经过联邦政府的审批同意。

中国公司的管理层还必须重视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和储备,改善公司治理和采纳西方先进的公司文化,并建议企业要找对顾问,尤其在法律、政府关系、选址和融资四个方面。